近年来,金融机构员工蓄意代客交易,侵占、诈骗客户资金的案例屡屡发生。此类“过度服务”、“代客操作”案件作案手法隐蔽、涉及面广、作案周期较长,不仅给金融机构的声誉造成极大影响,还会为客户和机构资金带来重大损失,是金融机构风险和案件防控的重点。
在购买理财的客户群体中,有一部分是上了一定年纪不熟悉手机操作的客户,有一部分是远在海外不方便亲自办理业务,出于对理财经理的信任,有的甚至将银行卡、印章等全权委托理财经理代为办理业务。但是,这些真的能让理财经理帮忙吗?
案例分享
2020年,某国有银行二级分行发生一起因银行员工代客交易引发的诈骗案件,涉案金额三千万余元。
其主要作案方式包括:
一是诈骗客户理财资金
涉案员工以协助购买理财产品的名义,代为操作手机银行、网上银行,采用购买理财产品后立即赎回的方式,将资金转入员工控制的账户。
二是诈骗客户个人贷款资金
涉案员工利用持有客户手机、代客购买理财产品的机会,通过客户手机银行申请在线秒批个人信用类贷款,并将贷款资金转入员工控制的账户。
三是诈骗客户小微企业贷款资金
涉案员工以资金走账为由,请多名个体工商户朋友在本行开立小微企业对公账户后,由其实际保管网银U盾及密码。由于大额存款人在线秒批信用贷款额度高,他利用本行系统漏洞,将与上述小微企业实际经营无关的大额存款人录入为实际控制人,再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骗取在线秒批企业信用类贷款。
方式一
一是对于已与银行约定接受短信通知的客户,使用客户手机进行转账操作后,立即删除银行系统发送的账户变动信息,仅保留理财产品购买(申购)短信,掩盖挪用客户资金行为。
方式二
二是在客户手机上编写一条包含有“客户账户支出金额、余额"的短信,发送至银行客服电话"955XX",并将该短信展示给客户,使客户误认为是银行发出的资金变动短信。
方式三
三是在将手机交还给客户前,将银行客服电话"955XX"设置为"黑名单",令客户无法收到银行发送的理财产品赎回、取消申购、转账等短信通知信息。
方式四
四是通过个人网银申购理财产品时,申购成功后立即打印协议并手写到期日、收益率等要素交给客户,同时在网银上撤销申购。
方式五
五是如客户发现无法查询理财产品,其谎称所代购的理财产品系银行面向对公高净值客户销售的理财产品,个人客户无法查询到产品购买信息。
温馨提示:各位投资者要妥善保管和使用个人账户交易信息,警惕任何向您索取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的行为。任何向您索取账户相关信息或替您操作的要求请您保持警惕,如有疑问,请及时拨打相关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到网点咨询确认!